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又一年高考进入倒计时,涉及体育、养老、医疗等热门领域的全新专业“体育康养”将“遇见”选择它的第一批考生。
3月,教育部发布最新版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》,24种新专业被批准列入,体育康养专业是其中之一,广州体育学院也成为国内首个设置体育康养专业的高校。
“康养包括健康状态的保养、亚健康状态的疗养和临床状态的医养,康养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得到重视,对康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剧增。”作为体育康养专业负责人,广州体育学院科学技术部主任朱琳手机里塞满祝贺,她感受到各界对新专业的关注,更意识到,想要梧桐引凤,得先厘清根系枝叶,让各界看到“体育康养”这棵绿树“成荫”的可能。 “‘养’不是静止不动,而是要合理地加入运动。”朱琳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表示,体育康养是通过体育的手段改善人的身、心、神并使其不断趋于最佳状态的行为活动,纠正社会对体育尤其是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刻板印象是勾勒“体育康养”的关键一步。
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测算,2035年左右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30%,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。且我国的老龄化问题不只老龄人口基数大、老龄化速度快,更重要的是,健康水平有待提升。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《“十四五”健康老龄化规划》中提到的“78%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”推算,当前,我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60岁以上老人约有2.2亿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,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、效益最好的途径。
“体育康养恰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手段。”在朱琳看来,运动作为健康干预的非医疗手段,越来越被国家、行业和个人认同,“它可以起到预防疾病、辅助治疗疾病等作用,更重要的是,能够培养主动健康意识”。
作为中国较早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的城市,上海早在2016年就开始探索“体医养融合”,成立长者运动健康之家,辐射周边社区1公里范围内的老年人,为他们提供健康监测、科学指导、器械锻炼、健康讲座、运动方案制定、慢病运动干预和社交娱乐等专业服务,以运动促健康,更好地发挥体育“治未病”功能。
上海市体育局、上海体育大学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完成的《2022年上海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发展报告》显示,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的老年人运动效果显著。95%的老年人养成了运动前和运动后测量血压、心率的习惯;79.84%的老年人认为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;55.69%的老年人认为睡眠质量有所提高;44.91%的老年人血压得到改善;32.53%的老年人便秘问题得到改善;32.14%的老年人通过规律运动缓解颈肩腰腿痛;22.55%的老年人血糖得到改善;20.56%的老年人体重下降、肌力水平提升,体型得到改善;还有16.97%的老年人记忆力得到改善。此外,通过跟踪分析2022年到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的部分老年人前后医保支出情况发现,2097位老年人共节省414万元医保支出。
凭借适老化改造后的健身器械、专业人员指导训练,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健身需求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,至2023年年底已在上海建有136家,建立超过1万份运动健康档案。
“在此过程中,最大的瓶颈就是人才。”上海体育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吴雪萍全程参与项目发展,她对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透露,随着运动参与愈深入,参与健身的老年人提出的问题愈专业,这就对运动指导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性要求。但实际上,具有运动康复、运动训练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,选择到此就业的比例非常小。“这些专业看似和体育康养领域有高度相关性,但技能、就业预期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匹配的情况。”因此,新增体育康养专业无疑是有效解决人才瓶颈的方法之一,“至少对选择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,无论是课程的匹配度还是对就业方向的清晰度,都能让他们更容易获得成长空间,产生对行业的认同感”。
上一篇:伞叔和他的神奇雨伞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