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38年前的今天,一声巨响,一座城市沦为“地狱之城”,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严重的事故之一。自此,“核灾难”一词走进公众视野。
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响彻38年,早已成为刻在地球表面和人类心灵的一道伤疤。“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城市,我们失去了全部的生活。”一名幸存者说道。
除了切尔诺贝利之殇,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,亦让核殇教训历历在目。如何避免核灾重演,是全人类需共同面对的考题。
核电站事故发生时,来自乌克兰的幸存者利特维诺夫只有7岁。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期,他感到被一种“巨大的恐惧”包围。
1986年4月26日凌晨,在乌克兰北部靠近白俄罗斯边境,“一声巨响”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传来,大量放射性物质飘落空中,大火冲天。
事故发生后几周内,一大批消防员、工程师、警察、军人、矿工、清洁工和医务人员,被派往被毁坏的核电站周围地区,努力控制火势和堆芯熔毁,防止放射性物质进一步扩散到环境中。
在这场全球瞩目的救援行动中,因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,救援人员的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。
据世界核协会官方数据,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数月内,超30名工作人员死亡,随后134名急救人员确诊患有急性放射病,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污染。
这场灾难的影响之广,累计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,给白俄罗斯、俄罗斯和乌克兰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混乱,并进一步影响波兰和其他欧洲国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