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近年来,智能助听器、智能监控系统、辅抱式移位机、跌倒检测识别警报器、认知症语音筛查技术……越来越多与养老相关的科技产品和辅具设备纷纷亮相,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了新的可能。
那么,你知道这些新兴科技将如何应用于老年人的生活吗?普通人和科技养老的距离还有多远?在科技硬件之外,老年人还有哪些切身的消费需求?
本报记者 肖雅文
养老“黑科技”有多强
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养老照护方面应用广泛,智能助听器就是其中之一。不过,对于许多老人来说,“听不清”是个难题,但戴“助听器”更麻烦。
那么,如果有一款类似蓝牙耳机,不仅可以放大声音,降低噪音,还能通过人工智能声学算法提升85%复杂场景下的清晰度和可懂度的助听器呢?
在中国,老年听障群体规模达1.2亿,但佩戴助听器的人群却远低于欧美国家。耳聋不仅影响日常生活和交流,还是导致老年人跌倒、认知障碍、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因素。
从2020年至今,不少中国公司发布了类似的智能助听器,它们能通过算法和深度学习机制应付厨房、餐厅、菜市场等多种生活场景。并且小巧实用,戴起来没有“羞耻感”。
事实上,老年人的需求极难满足,不同场景、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的需求大不相同,例如,针对失能、半失能老人,“挪地方”就是件大难事。
在今年9月举行的首届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上,一款面向失能老人的全新智能化照护产品——银发辅抱式移位机让这个难题得到了智能化解决。
这款机器优化了传统的抱起动作,采用半环绕背负曲线和二段配合抬升设计,可以轻松把老人抱起,并能在轮椅、马桶、床等多场景转移,提高护理效率和老人移动的安全性。
不同于传统移位机10万元以上的高昂价格,这台机器通过智能制造降低了生产成本,还能通过互联网提供智能化照护方案,通过小程序进行智能化控制。
另外,认知症的早期筛查对老龄人口照护也很有必要。
目前,上海交通大学与腾讯合作研发的“银发脑动力”语音筛查技术可基于声纹识别,在3—5分钟内作出对认知症的判断——只需让老人对着手机回答问题,例如在1分钟内说出尽可能多的水果或者宠物名称、尽可能丰富地描述一幅图画的内容等。
自此,社区工作者、医疗人员对认知症的筛查效率将大大提高,这也有利于对早期认知症老人开展照护。基于这一成果,该团队还研发了全新的数字疗法,老年人可以通过电子游戏、VR技术等进行认知锻炼,从而达到及时干预、延缓发病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