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作为一种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,充电标准是消费者最直观可见的能源入口,以后还会延伸到储能标准以及能源再输出标准,于无形中构建着企业的竞争壁垒,影响着相关产业链发展。我们常说“一流企业做标准”,其实,一流企业更要推广标准。标准做出来以后,如何让产业链上下游、国际市场都认可、接受并且应用这套标准,这才是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真正体现。
今年以来,包括大众、福特、日产等在内的多家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宣布,将采用特斯拉的NACS充电标准。这意味着,这些企业生产的电动汽车未来可以前往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充电,特斯拉出现了统一北美充电市场的势头。
不过,最近似乎又出现了一些变数。上周,通用汽车、斯特兰蒂斯、现代汽车及其起亚子公司、本田、宝马、梅赛德斯-奔驰等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宣称,他们正在组建一家合资公司,在美国提供电动汽车充电服务,以挑战特斯拉的充电网络,并争取利用美国政府的补贴。虽然这些品牌的电动汽车在特斯拉主导的市场中只占很小份额,但其汽车总销量约占美国汽车销量一半。有舆论认为,这些企业正在北美发起“新的充电标准之争”。
不同的充电标准,意味着不同的充电速度和电网使用效率,以及不同的电动汽车用户补能体验。目前,全球主流充电标准可分为中国GB/T标准、美国CCS1标准、欧洲CCS2标准、日本CHAdeMO标准和特斯拉主导的NACS标准。其中,美国CCS1标准和欧洲CCS2标准同属一脉,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(SAE)、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(ACEA)联合德国、美国八大汽车厂商推出,但随着大众、奔驰等欧洲品牌倒戈,存在感已不强;而曾经试图推广为全球标准的日本CHAdeMO标准,也因日系品牌丰田、本田等企业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动作迟缓、缺乏话语权而逐渐式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