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近年来,文学创作的主体正发生变化,“作家”从一个专业的名词,变得越来越大众化。随着网络作家数量不断攀升且年轻化,快递作家、打工诗人不断涌现,文学正进入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。在普通人笔下,“文学”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和真正的价值。
当下我国的文学创作主体大致可分为:专业作家、网络作家、互联网“野生作家”和“素人作家”。
我国的专业作家制度历史悠久,20世纪50年代一批专业作家积极扎根生活,反映新中国的建设和存在问题,柳青就是其中代表,在深入生活中写出了《创业史》等经典之作。专业作家制度曾将作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,相互学习。但伴随文化事业改革,专业作家制度一度因为经费紧缺、优秀作家流失、创作才华枯竭、消费主义冲击等原因被动摇。
近年来,专业作家制度逐渐得到恢复,并且探索出了“签约制”“选题制”等新的形式,其中特别重视对青年作家的培养,使其成为当下文坛的“中坚力量”。但专业作家的创作也容易造成封闭化的趋向,陷入发表——评论——评奖的单循环里,和普通读者缺乏有效的互动,其中有一些也缺乏“深入生活”的实践。
为了打破这种封闭,一些青年作家开始走入高校,从事创意写作的教学,将松散的创作变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生活,促使他们不断吸收专业知识、反思观察、与学生互动、及时收获不同读者的反应,打开过去封闭的交往圈子。这一切也反作用于他们的创作,更具人文性、前瞻性和探索性。
新时代以来,我国网络文学发展迅速,网络作家队伍不断壮大,并呈年轻化趋势,全国有超过2000万人从事网络文学创作,仅2022年,网络文学网站新增注册作者260多万人,新增签约作者17万人,新增作者大多为“Z世代”。网络作家已成为我国新兴的文艺群体和不可忽视的文艺力量。但他们面临着更新迭代快、工作强度大、生活、心理压力大、缺乏社会保障、唯流量、同质化跟风化严重、创作精品率不高等问题。如何完善网络作家的社会保障机制,保护他们的创作权益,加强培训、职称评定等人才建设,并在主题、技巧上加以引导、提升,使其创作出更具人民性、创新性的精品力作,仍需要持续探索。